吴氏太极拳传统套路是83式还是84式?

州科信息网 2023-03-03 08:44 编辑:admin 284阅读

吴氏太极拳传统套路是83式还是84式?

吴式太极拳传统八十三式

吴式太极拳传统八十三式套路至今广为盛传。

它有松、柔、圆、缓、匀等特点,体现出完整直协调、使练者周身内外都获得良好的作用。

1.太极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锤

15.倒撵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83式 吴氏太极拳传统套路:这套传统吴氏太极拳共83式,分解为326动,每式都以奇、偶为组的双数动作。奇数为开、偶数为合。

吴式太极拳83式,是哪83式?那83式的名称都是什么啊?

北派拳谱83式

第一节

1.太极起式 

2.揽雀尾 

3.斜单鞭 

4.提手上式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合掌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锤 

15.倒撵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式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闪通背 

22.撇身锤 

23.卸步搬拦锤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7.单鞭

第二节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搂膝拗步

32.进步栽锤 

33.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披身蹬脚

36.打虎式 

37.转身右蹬腿 

38.双风贯耳

39.转身蹬脚 

40.搂膝拗步 

41.搬拦锤 

42. 如封似闭

43.十字手 

44.抱虎归山 

45.穿掌揽雀尾 

46.斜单鞭

47.野马分鬃 

48.玉女穿梭 

59.上步揽雀尾 

50.单鞭 

51.云手 

52.斜单鞭

第三节

53.下式 

54.金鸡独立 

55.倒撵猴 

56.斜飞式

57.提手上式 

58.白鹤亮翅 

69.海底针 

60.闪通背

61.撇身锤 

62.上步搬拦锤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第四节

67.迎面掌 

68.单摆莲 

79.搂膝指裆锤 

70.上步揽雀尾

71.斜单鞭 

72.下式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 反身单鞭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练太极拳要求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近似于通常讲的“以意领气之意”,但心和意还有区别,拳谚讲的“心动意动”说明心和意之间是主从关系,心为主导,意随心动,致于以心行气的“气”也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体,一种是无形的元气。

适二种气也有关联,练拳时首先要呼吸平稳。要保持常时呼吸的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然成为深呼吸,是练太极拳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气是人身的元阳之气,也就是“以心行氧”之气。

元气充足。则人的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体格强健,年老不衰;元气消耗过多,则人精神不振,声音喑哑,体格衰弱;元气耗尽,人即危矣。中医所谓调和气血,这个气就指的是元气,元气衰了,用药滋补就难以奏效。太极拳的特点是由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练气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稳,由平稳而达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变平稳的呼吸方式,用静、轻、慢、切、恒的方法练习太极拳的功架,久而久之,动作自然配合呼吸。

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讲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能呼吸自然能养元气,元气自然沉到丹田,达到增强元气的目的,自然能运到周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少滞”的目的达到。以上各节都有关联,要深加体会,自然贯通,达到延年益寿,非作枝梗之末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式太极拳

第一节

1、太极起式 ;    

2、揽雀尾 ;    

3、斜单鞭 ;    

4、提手上式 ;    

5、白鹤亮翅 ;    

6、搂膝拗步 ;    

7、手挥琵琶 ;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    

10、十字手 ;    

11、抱虎归山 ;    

12、合掌揽雀尾 ;    

13、斜单鞭 ;    

14、肘底看锤 ;    

15、倒撵猴 ;    

16、斜飞式 ;    

17、提手上式;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    

21、闪通背 ;    

22、撇身锤 ;    

23、卸步搬拦锤 ;    

24、上步揽雀尾 ;    

25、单鞭 ;    

26、云手 ;    

27、单鞭 ;  

第二节  

28、高探马 ;    

29、左右分脚 ;    

30、转身蹬脚;

31、搂膝拗步;

32、进步栽锤;

33、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披身蹬脚;   

36、打虎式;   

37、转身右蹬腿;  

38、双风贯耳;    

39、转身蹬脚;  

40、搂膝拗步;

41、搬拦锤 ;    

42、 如封似闭    ;    

43、 十字手;    

44、抱虎归山;    

45、穿掌揽雀尾 ;    

46、 斜单鞭    ;    

47、野马分鬃 ;    

48、玉女穿梭 ;    

59、上步揽雀尾    ;    

50、单鞭   ;    

51. 云手 ;    

52、斜单鞭      ;    

53、下式 ;

第三节

54、金鸡独立 ;    

55、倒撵猴 ;    

56、斜飞式    ;    

57、提手上式 ;    

58、白鹤亮翅 ;    

59、海底针 ;    

60、 闪通背    ;    

61、撇身锤 ;    

62、上步搬拦锤 ;    

63、上步揽雀尾    ;    

64、单鞭 ;    

65、云手   ;    

66、单鞭;

第四节

67、迎面掌 ;    

68、单摆莲 ;    

69、搂膝指裆锤 ;    

70、上步揽雀尾    ;    

71、 斜单鞭 ;    

72、下式   ;    

73、上步七星 ;    

74、 退步跨虎    ;    

75、 转身迎面掌 ;    

76、转身双摆莲 ;    

77、弯弓射虎    ;    

78、上步搓丝捶   ;    

79、揽雀尾 ;    

80、反身单鞭    ;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    

82、单鞭 ;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良、修占、战波等。

修良、修占又传修淑玉、崔钰臣、周旭林等。北派吴式向南传播的还有吴图南系的莫韫龙(莫斐之子)莫斐为吴图南上世纪30年代弟子。莫韫龙主要传播吴式南国神韵太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式太极拳

1、太极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

2、手挥琵琶、上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揽雀尾

3、斜单鞭、肘底锤、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 

4、搂膝拗步、海底针、闪通背、撇身锤、卸步搬拦锤、上步揽雀尾

5、单鞭、云手、单鞭、左右分脚、转身蹬脚、搂膝拗步 

6、进步栽锤、翻身搬拦锤、上步高探马、披身踢脚、退步打虎、二起脚 

7、双峰贯耳、翻身二起脚、撇身锤、上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

8、抱虎归山、揽雀尾、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揽雀尾 

9、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

10、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闪通背

11、撇身锤、上步搬拦锤、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12、迎面掌、转身十字摆莲、搂膝指裆锤、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

13、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迎面掌、转身双摆莲、弯弓射虎、上步迎面掌 

14、翻身搬拦锤、上步高探马、上步揽雀尾、单鞭、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扩展资料:

吴氏太极拳练习的五字诀: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式八十三式太极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式太极拳

1. 太极起式 ;    

2. 揽雀尾 ;    

3.   斜单鞭 ;    

4. 提手上式    ;    

5. 白鹤亮翅 ;    

6.   搂膝拗步 ;    

7.手挥琵琶 ;    

8. 上步搬拦锤    ;    

9. 如封似闭 ;    

10.   十字手 ;    

11.抱虎归山 ;    

12. 合掌揽雀尾    ;    

13. 斜单鞭 ;    

14.   肘底看锤 ;    

15. 倒撵猴 ;    

16. 斜飞式    ;    

17. 提手上式;    

18.   白鹤亮翅;    

19. 搂膝拗步;    

20. 海底针    ;    

21. 闪通背 ;    

22.   撇身锤 ;    

23. 卸步搬拦锤    ;    

24. 上步揽雀尾 ;    

25.   单鞭 ;    

26. 云手 ;    

27. 单鞭      ;    

28. 高探马 ;    

29.   左右分脚 ;    

30. 转身蹬脚 ;    

31. 搂膝拗步    ;    

32. 进步栽锤 ;    

33.   反身撇身锤 ;    

34.上步高探马    ;    

35. 披身蹬脚;    

36.   打虎式 ;    

37. 转身右蹬腿;    

38. 双风贯耳    ;    

39. 转身蹬脚;    

40.   搂膝拗步 ;    

41. 搬拦锤 ;    

42. 如封似闭    ;    

43. 十字手;    

44.   抱虎归山;    

45. 穿掌揽雀尾 ;    

46. 斜单鞭    ;    

47. 野马分鬃 ;    

48.   玉女穿梭 ;    

59. 上步揽雀尾    ;    

50. 单鞭   ;    

51. 云手 ;    

52. 斜单鞭      ;    

53. 下式 ;    

54.   金鸡独立 ;    

55. 倒撵猴 ;    

56. 斜飞式    ;    

57. 提手上式 ;    

58.   白鹤亮翅 ;    

59. 海底针 ;    

60. 闪通背    ;    

61. 撇身锤 ;    

62.   上步搬拦锤 ;    

63. 上步揽雀尾    ;    

64. 单鞭 ;    

65. 云手   ;    

66. 单鞭       ;    

67. 迎面掌 ;    

68.   单摆莲 ;    

69. 搂膝指裆锤 ;    

70. 上步揽雀尾    ;    

71. 斜单鞭 ;    

72. 下式   ;    

73. 上步七星 ;    

74. 退步跨虎    ;    

75. 转身迎面掌 ;    

76.   转身双摆莲 ;    

77. 弯弓射虎    ;    

78.上步搓丝捶   ;    

79.揽雀尾 ;    

80. 反身单鞭    ;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    

82.单鞭 ;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起源传承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老姓吴福氏,字保亭),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式太极拳

北派拳谱83式

第一节

1、 太极起式 2、揽雀尾 3、斜单鞭 4、提手上式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 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 合掌揽雀尾

13、 斜单鞭 14、 肘底看锤 15、 倒撵猴 16、 斜飞式

17、 提手上式18、 白鹤亮翅19、 搂膝拗步20、 海底针

21、 闪通背 22、 撇身锤 23、 卸步搬拦锤

24、 上步揽雀尾 25、 单鞭 26、 云手 27、 单鞭

第二节

28、 高探马 29、 左右分脚 30、 转身蹬脚 31、 搂膝拗步

32、 进步栽锤 33、 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 披身蹬脚36、 打虎式 37、 转身右蹬腿38、 双风贯耳

39、 转身蹬脚40、 搂膝拗步 41、 搬拦锤 42、 如封似闭

43、 十字手44、 抱虎归山45、 穿掌揽雀尾 46、 斜单鞭

47、 野马分鬃 48、 玉女穿梭 59、 上步揽雀尾

50、 单鞭 51、 云手 52、 斜单鞭

第三节

53、 下式 54、 金鸡独立 55、 倒撵猴 56、 斜飞式

57、 提手上式 58、 白鹤亮翅 69、 海底针 60、 闪通背

61、 撇身锤 62、 上步搬拦锤 63、 上步揽雀尾

64、 单鞭 65、 云手 66、 单鞭

第四节

67、 迎面掌 68、 单摆莲 79、 搂膝指裆锤 70、 上步揽雀尾

71、 斜单鞭 72、 下式 73、 上步七星 74、 退步跨虎

75、 转身迎面掌 76、 转身双摆莲 77、 弯弓射虎

78、 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 反身单鞭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吴式太极拳来历: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老姓吴福氏,字保亭),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最早的雏形。

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威望极高。

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