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视频教程

州科信息网 2023-01-17 15:31 编辑:admin 278阅读

一、陈氏太极拳视频教程

相关阅读―太极拳入门要领 学太极注意事项

一、太极拳入门松沉练习

1、坚守太极拳入门的要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重心落于涌泉,才有可能达到完全的松沉。

换句话说,要垂脊正身,全身不要有一丝僵硬处,除了两脚必需撑着全身体重之外,全身不要再有一块肌肉呈用力状态。

所以说,在太极拳入门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去除身上的僵劲。

2、太极拳入门拳架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论前进、后退、上升、下沉或左右转动,均要随着腰轴移动,由腰轴来带动。

既然手脚躯干均被腰轴带动,自然不必再用额外丝毫力量移动它。这样才能达到最起码的松沉。

3、讲究松柔,而不讲究腰轴,举手投足必无法上下相随、一气呵成,而做到拳经拳论上所说的`“一动全动”的要求,这种松,就是懈。

太极拳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也需要掌握好腰轴的运用,重视腰部的训练。

二、太极拳入门腰轴练习

1、太极拳入门需做到主宰于腰,打拳时,要以腰为轴心,用轴心来带动身体。腰轴先动,手脚才随之而动;腰轴不动,手脚不会自动。所以,意念时时刻刻留心在腰际。

2、太极拳入门需做到一动全动,能用腰轴带动拳架后,再更进一步注意拳架之细微转折处,哪怕是一个手上细小的圆弧,都是腰走圆弧的外在表现。

这时,上下内外,牵动往来,动静虚实,随屈就伸,无不相合,表现出完整一致的功夫。

3、架中若有变化转折不顺畅之处,其病必在腰腿,非在手脚,要由腰腿改之,不要一味在手脚上探求。

三、太极拳入门虚实练习

1、太极拳入门需严守分寸、力求中定,无论前弓、后坐、左顾、右盼均要保持体态端正,重心不只不要超出两脚构成之底盘内,而且还要紧紧系于腰轴。此即是古人所说的“守中”。

2、心转换要缓慢渐变,盘架子时,左右脚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都不可骤变、顿变、突变,必须又慢又匀地交替得越清楚、越细致越好。亦即此虚一分,彼实一分,慢慢地变化。

3、虚实分清,举步分虚实,虚脚应虚得能随意起落,实脚则要自然弯曲保持弹性,重心落在涌泉穴上。

四、太极拳入门如何做到连绵不断节节贯串

1、太极拳入门需动作缓慢式式相连,招式变化之间,缓慢地交替,无停顿之形,无滞留之意,一式导出一式,此式之始,乃上式之终;而此式之终,又是次式之始,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

2、以腰轴带动拳架,自始至终均须贯彻以腰为轴、主宰于腰,则易于前后连贯、连绵不断,久之,必然整套拳浑然一气,只见伸屈起落之势,而无断续凹凸之迹。

学太极注意事项

一是锻炼时间

练太极之前最好喝一点豆浆、牛奶之类的饮料,吃几片饼干或其他小点心,但千万不要吃饱。(对老年人来说上午10点钟左右较为适宜)。

二是锻炼场所

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

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练习时,不要边练拳边与人交谈。

三是运动强度

应根据自身的状况灵活调整运动量,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

二、求陈氏太极拳完整的教学视频,感谢!

请打开“蒙东武术交流平台A”,里面有许多各式太极拳、剑、扇等,包含您所需要的各式陈式太极拳,如陈式56太极拳,老架一路、二 路,新架一路、二路等,有陈正雷,陈小望等名家教学视频。

三、怎么练陈式太极拳

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刘成德老师谈太极拳

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

洪传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支脉,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陈、杨、吴、武、孙式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是源头,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陈式他几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极拳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陈式太极拳一直湮没无闻,长期不为世人所知。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当时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后,陈式太极拳才为世人所了解,并广泛传播。陈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陈式太极拳能够在济南生根开花,归功于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师。洪先生是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师于陈发科先生学拳,不但身体转健,而且很好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1956年,洪老师赴京,经陈发科先生晚年亲自审定拳势,允许其传授这套陈式太极拳。洪师随陈师爷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过去民间把洪老师传的这套拳称之为“济南拳”,在洪老师仙逝以后,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也为了永远铭记洪老师传拳之恩情,把这套拳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

说到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认为洪老师在自己的演练、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的确在理论总结、技击实践等方面发掘丰富了这一拳法,他在太极拳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对棚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拳有很大的帮助。洪传陈式太极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技击实用的特点。

怎样才能练好洪传陈式太极拳?

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说起,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来源于太极,理论上是有来头的,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产物,符合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符合中国的哲学、医学、自然科学思想,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术,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文化拳。

道以拳显,拳以求道。太极拳是小道,他和太极比起来是雕虫小技,我们追求的是太极这个大道。

太极着,无极而生。无极是混沌,太极是什么?是阴阳。太极图中用黑白两个“鱼”来表示阴阳。

学习、练习洪传陈式太极拳是一个充满乐趣,又十分艰苦的过程,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人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把太极拳当成一种事业,当成一种文化,当成一种真理的求索,谦虚谨慎,不辞辛劳,持之以恒,充满激情地投入进来,经过日积月累地磨砺,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太极拳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练习中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因式而异,因人而异。济南洪传陈式太极拳经过两代人的研究整理,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我在几十年的练习和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热爱太极拳的同志有所启发。

一、 划圈和手

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划圈入手,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这两个圈的动作,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 学习套路,天天磨练

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追求每一个动作到位,进而追求每一个动作的内涵,用法,变化;第四步通过多年的练习,日积月累功夫上身,动作定型达到从心所欲,一触即发,身心合一,无处不太极的状态;第五步要把拳架打出自己的境界,或雄浑、或端严、或圆和、或超逸、或雍容、或自然……。洪均生老师说“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人的修养到什么境界,拳品也就到什么境界。此外还有第六步、第七步…….太极拳的追求是永远无止境的。

练习拳架要注意几个问题:

动作要到位。很多人满足于比着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平时一遍遍地练下去,动作虽然流畅,其实是错误的重复。我们学拳既求形似,更求精神,不要图多图快,要把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仔细揣摩,把每个动作做规范,一个个地连贯下来,整套动作才能有规矩。

动作要琢磨。练拳看上去是练的身体,实际是练的脑子。前人说“太极拳是个文化拳”是一点不错的,练拳关键在多思考,走脑子比走趟子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练拳不用脑不会有好的效果。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学拳的经历,进步快慢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思考,结合体会去找规律。再一个,太极拳离不了老师,学生还要勤思善问,请老师指点,与拳友交流,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悟道。

不能离原则。许多拳友谈起太极拳,原理背得很熟,“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等,但到练拳上就把原则忘得一干二净了,肘也抬起来了,胸也憋上气了,上下摇晃,失去中正。太极拳不论何门何派,不论初学名宿,不论孩童老者,它的原理是一样的,都应该遵守它的科学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舍本求末,把太极拳练成广播体操。怎么样才能遵守太极拳的原则呢?一是练的时候有意识,随时提醒自己,是不是违背了总的要求;二是按照老师的示范做,不断地改正动作。

三、 与人交手,实践出真知。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门类,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更不是花拳绣腿。陈式太极拳更是一个实战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练拳练架子只是知己,怎么样知彼?进而验证自己?则需要动手交手,从实践中试验。

太极拳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方法――推手。这是前人在总结实践中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在学习练习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推手来校验自己的水平,找劲逐渐到懂劲。关于推手的要求前人论述已经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要按太极拳的原则推手,要顺对方劲,既不能顶扛,也不能丢劲。自身要圆,随遇平衡;周身要松,棚在其中;粘连粘随,与人同步。初学者不要怕丢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蛮力欺人,沾光就是吃亏。要有太极大思维,阴阳平衡,不丢不顶,把自己的事做正确就是有功夫,与对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还有一些人怀疑,太极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吗?能与拳击、散打等自由搏击吗?我认为太极拳既然是一种技击术,就不存在和什么人,什么派交手的问题,我主张与任何人、任何拳术都可以试验。推手是太极拳找劲的一个好方法,是师友之间切磋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试验办法,真理是不怕检验的,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不回避任何技击检验方式。进一步说,我们在练习和实践中,应该积极与各门各派友好试验,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各家所长,不断修正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是不怕丢面子的,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学习总结改正才能成功。

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问问为什么,多实践”,希望大家以此为座右铭。

太极拳怎样才能出功夫?太极拳怎么练?我觉得还是离不了太极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圆,三意,循序渐进。

第一要松,松就不简单,任何运动都需要松,我们平时上讲台讲话也要放松,不松就会紧,只有松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从练拳讲,松了才会气血周流,打通经络。所谓内家拳不配合气是不可能的,气到血倒,气为血帅。比如枪,一个小小的弹头,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是因为有气在推动它,是气的压缩产生了力。没有气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瘫。所谓僵是一种生硬的蛮力,太极拳讲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能僵硬。松了以后不是没有力,放松和有力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矛盾。

怎样做到松?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练,不要使蛮力,练的时候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要按照太极拳的理去做。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别过于追求什么东西。松肩转腰我们每次都强调,为什么做不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悟尔”,悟不了没有关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贯通!功到自然成。

因为太极是无极而生,根本是一个圆,所以要练圆,我们这个拳就是在圆里面找。练圆以后才能体现阴阳,体现对立统一,有了这两方面基础以后,用意念去指导,用意不用力才能达到。

要想练圆必须松下来,各处配合好了才能圆。内外都要圆。阴阳在圆上面表现出来,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圆上面阴阳才统一,统一就是不偏不倚,阴阳是平衡的。体现在圆是太极图,但这个圆是个球体,是立体的圆,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立体的圆。

太极在腰裆,为什么?

因为“暗换裆劲神不知”,通过腰裆转动,把劲引化了。所以我说太极拳不是对抗项目,是引化,老百姓讲话是“诳人的”。对方来了力,借对方的力,引导他犯错误,诳对方的力,这就是太极拳。通过什么方法呢?走的是圆的切线,在圆的切点上擦出去,所以腰裆要松要圆。但话说回来了,你没有腰裆劲拿什么“换”呢?关键还是练腰裆,腰为主宰就是指的这个问题。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指的什么?

:“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个四两我认为是重量+速度。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对方失去平衡,在对方失去平衡的基础上,不是前引就是后加,加速其不平衡。有人误以为拿“四两”去拨动“千斤”,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个前提――“牵动”,只有千斤这个速度起来了,引透了,在后面在加点速度,更加其失重,帮着他犯错误,我说太极拳是“落井下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太极拳不是对抗,是引化。要想做到引化腰裆就不能死,要转起来才能分力。人先天不会顶,人的这种僵力也是后来形成的,小孩子不会用力,很放松。只有圆了才会滑,圆中有引。像车轮子,它按自己的运动规律旋转,投一个石子,马上会被打出来,并不是车轮子有意识,是圆的旋转造成的,接受石子的那一点对圆来说是接点,在外边是切点,石子被圆抛出沿切线飞了。

我们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圆,八卦在手脚,五行在腰。四肢的方位是死的,腰中的五行是活的。腰好比电机,四肢好比是叶片,是电机带动叶片旋转,腰运动带动四肢动,转的快了就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因为成为一个圆了,外力来了自然一触即发,从切线引化出去了。这一点我们练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往往是该动的没有动,不该动的动了,四肢晃动的太多了。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棚劲”。

棚、捋、挤、按、采、、肘、靠这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八法,加上前、后、左、右、中定为十三式。这里面棚劲是一个关键,是贯彻其中的,没有棚劲什么事也办不了,八法用起来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前人对于棚劲有许多解释,我这样表述:棚劲是把对方的劲化开,破坏他的中心,提高他的重心,减小他脚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无法用力。

棚劲有人理解为架住,有人理解为顶住,还有人从字面上寻找含义,都不确切。架住是在下面,实际上在上面一样可以棚;顶住是小力支撑大力,但棚不是僵力;棚不一定有胳膊上,腿上也可以棚,它是一种圆的引化,引中有放,阴中有阳,动摇对方的根基。

有棚劲才能懂劲,只有懂劲才能“制”和“止”人家的劲,才能“借”和“截”;懂了劲还得把人引透,引不透化不开对方的劲,化开了法才好使。

怎么样练出棚劲?

还是从腰裆里练出来。所以这个练是个综合性的,缺一不可。身体节节贯穿。身体放松了,上下相随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灵敏度,才会所谓“听劲”,没有灵敏度听不了劲。拳谱上说“上下相随人难进”,自身是一个整体了,贯穿了就有了功夫。“沾连粘随不丢顶”是指与对方同步,能听对方的劲,能棚住对方的劲,达到同步,同步就是没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控制对方,发挥我的优势,所以这个棚是一系列的结果,是太极拳有没有功夫的体现。

太极拳与站桩的关系。

站桩是内家拳练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太极拳也讲站桩。太极拳是两方面的:由阴到阳,由阳到阴;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我认为站桩求的是静,是松。所谓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安静。闹市中也可以求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为什么?专一了,精神高度集中,别人讲话可以充耳不闻了。所以静不是无声音,是内里的静。

站桩为何能达到静?用的是意念,太极拳的站桩我认为是意念练拳。平时练拳是外动内静,站桩是外静内动,用意念去调气,找里面的势。人们所说的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就是这个问题。从外形的开合,到外静内动,到无圈了。无圈是没有外形的圈,但它的意念圈是有的,是无形的,还是按圆的规律走的。

我自己有时也闭上眼睛琢磨,不一定是站桩,坐着也可以,用意念练拳,劲怎么走,手怎么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拳,将来与外形的练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阴阳互成。但我不主张初学者就练站桩,因为初学者静不下来。

太极拳将来练的是无法而有法,无形而有形。

首先,你要对太极拳有个正确的认识。太极拳并不是平时大家理解的老头老太太在公园练的太极操(当然不排除有高手老前辈的可能)。太极拳是三大内家拳之一,其名声绝非浪得虚名。练太极拳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学习技击擒拿的技巧。不真正接触的人是不会相信的。我原来也不信,练散打跆拳道什么的,经常练得伤痕累累呀!后来遇到了我的太极拳老师,有认识老师的师傅(老师和师傅是不一样的)。丁大宏老师是正统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武林词典上有其大名。丁老今年76岁了,但是往那一站我们怎么也退不动分毫。他随意一转腰,我们就滚出去很远,(注意是真滚,老师手下留情了,如果是甩出去就惨了)。我们按着他的胳膊,他一发劲,你根本看不出他胳膊怎么动,人就被弹起来了。丁老是我见到的真正的高手,是他让我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坚持下来。

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是被大多数国人误解的国粹。丁老每年都去法国他徒弟的武馆教拳,他说国外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太极拳。去年丁老还带回来一些法国朋友和我们切磋呢!呵呵!唉,可惜,咱们自己人却对太极拳不屑一顾。可悲可叹呀!最近李连杰开始掀起学习太极拳的倡议活动,希望把太极拳打造成具有中国武术代表性的国际武术运动品牌。李老师在努力,我们也在努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视频练太极拳是白搭,根本学不到什么。可以说只是学个样子,连拳架都学不出,更别说运气发劲等内在的东西了。我们有老师教还很难学会呢。实际上我也才练了两年多,毛病一大堆呢。练太极拳一定要有毅力,要坚持,等你真正入门时就会喜欢甚至迷恋太极拳。呵呵!如果有条件,可以找老师学习。可以打听打听附近有没有练的,很多高手在公园练的,而且许多老人喜欢教年轻人学些祖辈传下来的好东西。尤其是北方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很多的。如果找不到看看视频和书籍,再到太极拳贴吧论坛什么的请教一下也勉强吧。学拳也是靠缘分的,现在想起来能认识丁老师真的是缘分。

上面很多是个人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好运!(如有高手前辈看到,个人见解,见笑了。)

谈一点自己的感受,缠丝劲,说简单很简单的,小臂伸平,手掌顺时针转逆时针转就是顺逆缠丝劲,怎么练,就是找这种简单的感觉,当然要找到很难的,要从身体和意识逐渐的磨合,练不在多,在平常点点滴滴,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的缠,不能光练,要找,脑筋要灵光,不死板,局部,整体,一点点来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4

不用想太多,能找到师父当然最好,找不到就照着这两个视频练吧。

陈式一路83式,田秀臣,彩版

特点:朴拙简练,不徐不疾,舒展大气。

田秋信陈式太极拳83式教学1

田秋信陈式太极拳83式教学2

特点:陈式太极拳教学视频,田秋信主讲,讲解很详细。但田秋信的招法非常细腻,对初学者看来往往抓不住重点,建议参考上面田秀臣的视频。

田秀臣师从陈发科,是陈发科的几个得意弟子之一,公认拳架最像陈发科。田秋信是田秀臣的侄子,自幼习练太极拳,后来拜冯志强(也是陈发科弟子,田秀臣师兄)为师。近年来在北京太极拳界十分活跃。

早上六点多去各大公园转转 农村的去树林河边田间地头转转~找个陈氏拳高手学拳 最好十年以上拳龄 看视频看书自学不成的...太极拳很暴力 所以才被整容 门外汉看起来很广播体操差不多

1 基本功 单式练习

2 站桩 混元无极桩

3 练拳架子

4 推手拆招

松活弹抖 开合发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建议看一下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马虹的视频

一楼的现在还在山庄跟丁老学拳?那我应该认识你...O(∩_∩)O~

陈家沟太极拳馆广州分馆,传授正宗陈式太极拳,惠州大厦首层,电 联:腰 舞 吧 腰 吧吧 寺 久 饿 期 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