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厨艺究竟有多高?

州科信息网 2023-02-17 21:49 编辑:admin 291阅读

大文豪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自谑为“老饕”,即爱吃、贪吃之人。苏东坡著《老饕赋》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老饕”一词,由“饕餮”演变而来。饕餮原指传说中一种贪吃的凶兽,多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源出于《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古人把好吃之人喻为饕餮,苏东坡把自己比作“老饕”,并为之作赋,可见苏东坡对饮食文化之酷爱,他的确也在饮食文化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菜肴的制作、酒的佳酿、茶的烹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并留下了千古文墨。而老饕一词,此后便成为“美食家”的一种别称,老饕一词也成为饮食文化中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一个术语。

从苏东坡的《菜羹赋》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菜羹仍是平常人家的主要菜食。羹仍然分荤素两种。有钱人家用肉作羹,而苏东坡当时经济拮据,就用菜作羹,所用的原料,是大头菜、萝卜、荠菜,加上豆粉。由于苏东坡十分强调烹调技术,对水、火、油都十分讲究,尤其是掌握火候,怎样才能煮烂,何时加豆粉为宜等等,都很有经验。所以他将最普通的素菜加豆粉,能制作出最美味的菜羹。这种羹,后人叫做“东坡羹”。名士文豪为菜羹扬名,成为一道名菜。

“东坡羹”中的三种蔬菜,都极平常而富于营养。萝卜能通气、解毒,荠菜有丰富的维生素C,大头菜味道鲜美,加上豆粉,可口而营养。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种羹汁,能软化中年人的血管,降低血脂,有利吸收,营养丰富,所以是中老年人的保健美食。苏东坡认为,菜羹进入人之口中,能帮助口中产生津水,有利于消化。“勿语贵公子,以渠醉膻腥”,表示了东坡对菜羹的自信、自豪。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文人名士的影响很大。“东坡羹”、“东坡肉”都以东坡命名,证明了苏轼在饮食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北宋人士大夫对扭转中国古代饮食(特别是作羹)偏肉食的习惯起了很大作用。这主要归功于北宋因印刷术的推广而带来的文明进度。加之北宋时内丹功盛行,道家清静无为的哲理更深入士大夫,所以在饮食上讲求以蔬菜为主。先秦时代的牛羹、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雉羹、鳖羹、鱼羹等,全是荤的,穷人吃不起。苏轼以蔬菜作羹,并在社会广为流行“东坡羹”,其原因一是“东坡羹”的营养价值;二是东坡名满天下的名声。由于“名人效应”,“东坡羹”

大胡子的水平就是一个票友。

他之所以成了“美食家”,是因为他是妥妥的有闲阶级。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就解释了为啥都是猪肉,价格贱如土的猪肉他做的就好吃。

最近跟朋友聊天,说了一个段子,说古代书法家说自己为了练字“废纸三千”,现代人都说他们勤奋,其实完全会错了意。这个段子是说古代能学书法的都是狗大户,特别有钱,而不是他们勤奋。例如草圣怀素,他为了练字都买不起纸,只能往芭蕉叶上蘸水写字。大胡子表面上说他爱美食,背后里是他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有资格搞美食。

我也喜欢做菜,做菜好吃需要两样,第一是添加剂,第二就是火候。最近很火的王刚不就被人吐槽了吗,他的中火等于一般人家里灶的大火,他的大火家庭里根本没法搞,而且他的“宽油”一般人做饭根本用不起。

古代也是如此,盐是很贵的,不加盐什么都不好吃。更不要说一天到晚不去干活花功夫“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去花大半天时候伺候一顿红烧肉了。“贫者不解煮”,没办法呀,一天不干活就要饿肚子,谁能像大胡子一样悠闲?即使是到了现代,白领下了班也是叫个外卖也没功夫在家里花好几个小时炖肉

在乱世中活出了自己的style。身怀大才,却没有机会施展。不是被贬,就是在贬的路上,但是呢,苏东坡还是颇受上天宠爱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贬的途中,他凭借着自身的才能,发挥着他的厨艺天分,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美食。

民以食为天。现在来一一揭晓这么一个吃货。

东坡肉

这道菜跟苏轼被贬有很大的渊源。在乌台案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在黄州这个地方,苏轼整天没啥重要的事情要做,最大的兴趣就是寻找美食了。在那时,人们主要的肉类食物是羊肉,而苏轼最喜欢喝羊汤了,在冬至一日吃羊肉时,他还为此做了句诗“”“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猪肉那会没什么人吃,用苏轼的话来说那就是黄州的猪肉,好是好,价格也非常的便宜,有钱的人不屑于吃猪肉,穷人呢,也都不吃猪肉。苏轼发现了这一奇特之处,想到了用猪肉来做一道菜。那时调料不全,苏轼买来的猪肉多是清水煮,非常的清淡。从苏轼的《猪肉颂》中有写到: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在苏轼的改良下,这样做法的猪肉渐渐被大家所接受。到了明代的时候,苏轼钟爱的猪肉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常用的肉类,到现在2018年,中国对猪肉的消耗也是领先了全世界的。为了纪念苏轼为这道菜所做的贡献,特取名为――东坡肉。

荔枝

先来一首苏轼为荔枝写的一首诗《食荔枝》。

神宗元丰年间,黄州(今湖北黄冈)是苏东坡的贬谪之所,倒霉之地。所以,他放开了膀子吃肉,一吃肉,他的灵感来了,由是,有了前后赤壁赋;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了《黄州寒食帖》,这都是苏东坡作为一个艺术家,文章、诗词、书法的巅峰之作;前人固然已有总结“诗穷后工”,但是食肉之解郁闷、助灵感,特别是黄州猪肉制作的东坡肉,对东坡之诗之文,怕也功不可没吧。

与如今每逢失恋、失意、失足就有人胡吃海塞、逞口腹之欲,慰寸心之苦相似,大诗人苏东坡每逢人生失意之时,也往往通过大快朵颐的方式来宣泄郁闷,平复心灵创伤。“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赤裸裸的吃货宣言。

文豪就是文豪,连吃吃喝喝这样大俗之事,也可以附会至上层建筑之诗文风雅里,这就不能不令人仰叹了。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作,作为高级干部的苏轼受到了政治打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官职就是个闲职,忧闷之余,东坡寄情吃喝,优游山水。其中,最出名的是写出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其主旨行动,无非是吃鱼、喝酒。只是这鱼吃得雅,酒喝得爽,呼朋唤友,啸聚于明月之下,泛舟于大江之上,这一雅一爽,尽显文豪的名士风流。

然而,更显吃货本色的,是那篇《猪肉颂》:“尽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就是“东坡肉”的烹饪菜谱,这碗留香千年的“东坡肉”,当初曾深慰政治上失意的东坡学士,至今仍泽惠无数“吃货”。这份记载也从侧面反映了宋朝经济与商业之兴盛。

苏东坡的厨艺很有可能让人不敢恭维。

东坡肉是极常见的菜,各地做法不同,有先煮后烧的,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焖煮收汁的。好在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尝尝,软而不烂,肥而不腻。据说,这道菜是苏东坡的发明。

苏东坡确实做过猪肉,但他应该没做过东坡肉。《苏轼文集》中唯一描述猪肉做法的作品是《蒸猪头颂》,全文极短:“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相对羊肉而言,猪肉在宋朝是低贱之物,所以东坡说“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穷苦老百姓倒不嫌猪肉低贱,可惜他们不懂窍门,好好的猪肉能做成烂泥块。苏东坡懂得窍门:“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四个字概括,“小火慢烧”而已。

小火慢烧蒸猪头,要有耐心,要舍得下工夫,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火候到了,猪头自然就软烂可口了。但是仅凭火候到家这一条诀窍就能把猪头做好吃吗?肯定不能。众所周知,猪头有浓重的脏器味儿,必须祛除。苏东坡是怎么祛除的呢?是在上锅之前用碱面搓洗?还是在出锅之后用酱料调制?抑或蒸之前先汆水,撇去腥沫,过水改刀?他没说。

我常常怀疑苏东坡是否真会烧菜。没错,他是美食家,他的《老饕赋》、《饮酒说》、《沙羊颂》、《蒸猪头颂》写得生动极了,漂亮极了,隔了千年再读,依然活色生香,但美食家未必是好厨子,能写美食的人未必能做美食。对于苏东坡的真实手艺,宋人叶梦得略有论述:“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不甚佳,饮者辙暴下,蜜水腐败者尔,尝一试之,后不复作。在惠州作桂酒,尝问其二子迈、过,云亦一试之而止,大抵气味似屠苏酒,二子语及,亦自抚掌大笑。”(《避暑录话》卷上)苏东坡在黄州发明过蜜酒,试图用蜂蜜酿出美酒来,结果失败了,所酿的“美酒”让人一喝就拉稀;后来在惠州又发明桂酒,结果也失败了,他的儿子苏迈和苏过品尝过之后都说很难喝,跟药汤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