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徭是指什么?

州科信息网 2023-01-30 06:48 编辑:admin 286阅读

唐代正役以外的一种劳役。杂徭一名始见于北魏,唐代与租庸调并列为 赋役正项。《唐律疏议》指出“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即服正役的称丁, 服杂徭的称夫;正役只由丁男(二十一至五十九岁)承担,杂徭则除丁男外 还征发中男(十六至二十岁,有的学者认为杂徭以户为征发单位)。

这种劳 役由地方官(或中央指令)在有事时临时征发,由府、州的户曹或司户参军 事,县的司户佐实际主管。由于杂徭具有地方性和临时性,不仅各州各县的 服役项目不尽相同,一州一县每年也不尽相同,均由地方随事支配。大致如 修筑城池,维修河道、堤堰、驿路、廨舍等应是较普遍的杂徭征发。

吐鲁番 文书中所见的被征在官府葡萄园中劳动的人夫则当是西州的特殊项目。杂徭 也没有固定的期限,但一般不超过三十九天,超过的便折免其他赋役。据户 部式规定,正丁充夫,四十日免役,七十日并免租,一百日以上的课役具 免。中男充夫,满四十日以上,免户内地租,无它税,免户内一丁,无丁听 旁折近亲户内丁。

杂徭无纳课代役的明文规定,但安史之乱后也有纳课的迹 象。建中元年(780)颁布两税法,明令“租庸、杂徭悉省”,但事实上征发 徭役从未停止。宪宗时,徭役作为百姓的普遍义务而被重新肯定下来。由于 两税法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徭役一般由地方官按户征发,宣宗时臣 僚曾说“随户杂徭,久已成例”。

但那时杂徭已是泛称,色役、差科均可称 为杂備。唐代把各种有名目(即色)的职役和徭役称为色役。担任某种色役的人 可以免除课役或免除正役、兵役及杂徭,因此投充色役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成 为逃避正役、兵役及杂徭的一种手段。色役的名称当起于南北朝的后期,北齐天保二年(551) “诏免诸伎作、 屯、牧、杂色役隶之徒为白户”,所谓“杂色役隶”是色役一辞的始见。

唐 代色役一辞开元后始普遍使用。但天保诏书中的“杂色役隶之徒”身份低 微,而唐代服色役的一般是良民及具有资荫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由具有资荫的五品以上官子孙及品子、勋官所承担的色役。如三卫、 亲王执杖、执乘、亲事、帐内等。三卫、执杖、执乘是侍卫皇帝、太子和亲 王的卫官,由五品以上官子孙和勋官二品子担任。

这种色役,同时也是一种 出身,当番达一定年限以后考试合格即可参加职事官(实任官)的铨选;不 上番的可以每番交一笔钱代役,叫作纳资。品子是六品以下官的子孙和勋官 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子,他们主要充当王公和三品以上官的亲事、帐内,定期 上番,不上番的,纳钱代役,叫做纳课。

品子也有被差经管公廨本钱的,称 为“捉钱品子”。此外,品子也和白丁一样派充地方杂任,即县史、渠头、 里正等。勋官是以军功授勋的人,每年分番在中央和地方各机构服役,不上 番的可“纳资”。品子当番或捉钱满一定年限,勋官充任某些色役达一定期 限以后,均由州解送兵部参加武选,合格者量文武授予散官。

渠长、堰头等 杂任并无一定期限后可以选官的规定,只有部分色役如充当诸司杂役的才得 以选官。②由白丁充任的色役,这是最大量的一类。唐代规定,凡王公有亲事、 帐内,公主、郡主、县主有邑士,一品至五品职事官有防阁,六品至九品职 事官有庶仆,州县官有白直、执衣,镇戍官有仗身。

亲王府属还有士力,每 官(或王公、公主)所占有数量多达一百数十人,少的也有数人。这些供王 公、贵主、官僚私人役使的色役,是作为他们俸禄待遇的一种而给予的,因 此除少数实际上番以外,多数是由服役人交一笔钱(通常是二千五百文)作 抵偿,叫作纳课(除亲事由六品、七品官子孙充当,帐内由八品、九品子孙 充当外,其余都从普通百姓即由丁或中男中抽取。

他们没有“资荫”,有 服正役的义务,充当上述色役后得免正役,如不上番就纳课代替,故称纳 课)。此外还有很多种类,如在殿中省卫尉寺张设帐幕的叫幕士,在闲厩使管养马的叫掌闲,在驿站递送文书的叫驿丁(或叫驿子),在内苑种植花木 的叫内园丁,在屯田上劳动的叫屯丁,负责防护浮桥的叫桥丁,管理渠、堰 的叫渠头、堰头,操驾官渡渡船的叫津子,以及掌烽火的烽子,管马的马 子,等等,凡是下面带上个“子”字的诸色役人和地方机构的胥吏和乡官, 如佐、史、仓督、公廨白直、里正、坊正,以及伺候官府的白直、执衣等 等,名目繁多,不可胜举。

其中除有少数是由品子、勋官充任外,绝大多数 都是由白丁充任。有的则规定由残疾或中男担任,如州县城门及仓库看门的 门夫即是。这种色役有的长期任职,如里正、坊正;有的是必须上番的,如 桥丁;有的则可以纳课代替,这是百姓用以逃避正役或其他重役用得最多的 ^类。

③由特殊身份的人或贱民充任的色役。唐代工匠虽算良民,但身份却与 农民不同,不许入普通户籍,不得预于士伍。作为具有某种技艺的工匠是世 代相传,不准改业的,他们所服的番役也类似一种色役,除长上匠外,短番 匠可以纳课代役。属于太常寺的音声人是供皇室和官府宴乐的人,身份低于 普通百姓,但由于享有免除正役、杂役和某些苛重色役,所以也有良民冒入 的情况。

此外有由官奴婢释放和犯罪配役的官户(番户)、杂户,依其所长 的技艺而配于诸司,也是分番赴役。没有技艺的则配给司农寺去作屯民。他 们所承担的某些色役如乐工、兽医、骟马、调马、辟头、栽接等,由于是贱 民所业,普通良民一般不愿意去从事。由于广泛存在冒充色役以避正役、兵役和杂徭的情况,因此封建政府要 设法制止。

开元九年(721)宇文融“请急察色役伪滥”,玄宗命他为使检 查,结果“获伪滥及诸免役甚众”。但并不能阻止伪冒活动,政府又采取裁 减最大量的色役的办法。开元二十二年(734)减诸司色役十二万余人。据天 宝五载(746)统计,全国单白直一项就一年损失十万丁。

于是下令停止郡 县给丁充当白直,官僚所应得的白直课钱,改由政府用征税办法发给料钱。 即本应由白直承担的课钱改为向全体课丁征收。其他类似性质的色役如防 阁、庶仆、仗身等如何处理,不见明文,可能也改由政府征税,发给官僚。 安史之乱爆发,政府财政困难,停止发给百官料钱。

‘代宗以后,百官料钱大 体上是由按垦田面积征收的青苗地头钱中出。以上是作为百官俸料的色役, 至于其他色役,如内园丁、幕士、掌闲、津子、驿子之类仍然存在,不过这 类人的数量不是太大。唐后期的色役也叫做差役,实际上和杂徭混合,但京 师的禁军和各机构(所谓“诸军诸使”),特别是宦官直接主管的禁军和内 诸司使仍然在投军或充役名义下收纳大量纳课人户,许多富人为了借此逃避差役,大量投充这些机构所属的兵士和色役,称为“纳课户”。

色役名目繁 多,原先就轻重不一,苦乐不均,中叶以后,由色役、杂徭演变而来的差役 十分苛重,同时另一部分如工匠、太常乐人、金吾角子、五坊色役户、中书 门下陪厨户等等也是色役,但仍然是富人避役的隐庇场所。关于色役的含义或特色,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凡是职役和有名 目的徭役都统称为色役;有的认为色役即律令上的杂任役;还有的学者认为 色役必须具备番上服役和纳资代役两个特点,常役无番、不能纳资代役的, 不包括在色役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