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子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业做出了重

州科信息网 2022-03-24 12:46 编辑:嵇力 296阅读

一、因材施教先说说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他懂得人的智力和体力也不可能是一样的.他说:“对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同他谈高深的道理;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同他谈高深的道理.”(《雍也》)又说:“射箭以命中鹄的为主,不一定要贯穿靶子的皮革,这是因为人力强弱不同等的缘故.”(《八佾》)虽然因材施教这个命题并非孔子提出,而是出自宋代朱熹,但从孔子的言语中不难发现其中因材施教的思想.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不承认差异性,因材施教根本无从谈起.其实说说容易,真到工作实践中做起来并不简单,最起码我是如此.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班里总有几个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完成,到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我当时就心里纳闷,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同是一个老师上课,结果却是如此.后来,自己慢慢明白,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着差异,包括自身、家庭等各种因素.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要想了解一个人,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言语交流,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的想法,他的故事.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学习情况总不如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才得知他生活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从小缺少母爱,才造成了学习不如意的后果.从那以后,我经常找他谈话关注他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也会努力做下去.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这个方法可以说是更立体,更科学了,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困难的,我还应该继续摸索,努力.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 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会思考或不愿意思考,怕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这个我感触颇深,现今中国的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叫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出色,运用实践能力一般,这就有悖与、于“学以致用”这个教学原则了.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思想对教育发展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我只是说说自己能理解的,今后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孔子的教学思想用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