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多少晋商大院?

州科信息网 2022-08-13 09:33 编辑:翟翠 142阅读

山西古朴精美的大院众多,今天介绍五座名人大院里面有趣的人文故事

A乔家大院: 四房妻妾睡觉还争个灯笼太扯了,真实的乔家大院主人老婆何止四个

当年一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四房妻妾,为了争宠,又是捶背,又是唱戏。明争暗斗。就为了晚上能把自己院门口的灯笼点上,让老爷前来过夜。因为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拍的。当年乔家大院儿就火了。游客盈门摩肩接踵。人们自然联想到乔家大院的主人,是不是也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呢?今天我们所说的是乔家大院的第三代主人乔致庸。乔致庸生于1818年,1907年去世,活了89岁很长寿的。他找了几个老婆呢?我们先去他的院子看一看。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乔家大院,最初只是乔致庸的爷爷所建的一个筒楼,而后由乔致庸的父亲盖了现在的“老院”,乔致庸当家后大兴土木,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光绪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乔致庸的两个儿子就把经过院子的街巷买下,在四周围起高10米、厚3米的砖墙,还设有专供瞭望的阁楼,形成了一座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

乔家大院布局是一群四合院的有机组合体,实际是上一座方形的,体量感厚重的全封闭式的堡垒型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0642.4平方米的乔家大院,共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外墙很高,采用了砖砌的实墙,并且没有开窗,实墙高有四五层高,具有很强的防御型。由于采用了单坡屋顶,才使外墙高大。乔家大院整体俯看呈“囍”字,整体狭长迂回。四周由高达十几米的砖墙围合而成,不与周围其他的民居相连,自称一体。

墙的上层有女儿墙形成的更楼、垛口、眺望台等,好像城墙上的楼阁,非常壮观每个院落都由主轴线上的正院与其一侧的偏院组成,主院房屋高大、采用出檐的瓦顶,主要供主人居住;而偏院则较矮小,且是三合土覆盖的平屋顶,上面还铺设有方砖,是客房、仆房及灶房的所在地。屋顶上铺设有道路,尺寸不一,设有踏步,最奇特之处是屋顶上还设有单独的更夫楼,方便守夜者。 除了复杂且巧妙的建筑外,乔家大院里“宝物”也不少,最著名的要数“万人球”、“犀牛望月镜”和“九龙吊灯”。从精细的雕刻、深暗的走廊、华丽的房檐、宽厚的门洞到高跷屋脊,处处弥漫着封建庄园文化气息。乔家大院在解放后成为祁县政府的办公地,后来先后做过人民医院和粮食仓库,晋中地委的学校。

乔家家训很多,有多严格可以举个例子。山西有很多大家族的宅院都有戏台,但乔家没有,怕的是后人玩物丧志。乔家还有一个规矩,家里不用年轻的丫环而用中年妇女,为的是避免与年轻的男主人出现不雅的事情。既然乔家家教这么严厉,为啥乔致庸却能娶六个老婆呢?乔致庸从小父母双亡,是由哥嫂养大的。中过秀才性格豪放。对待手下人和邻居乡亲们都很好。乔家家训最严的一条就是不许纳妾。可乔致庸为啥能娶六个老婆呢?是的,是6个老婆。原来乔致庸活了89岁。都是前任去世续弦的,这不能算是妻妾成群。

B皇城相府: 高级教师精美古朴的老宅院火了,只因他的学生是康熙皇帝

和朋友开车驶出晋城市区。一路西行。来到了阳城县的北留镇。一座造型古朴的乡间古堡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便是康熙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文风昌盛,陈氏浸染,使得地处太行腹地的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今古同辉,名扬四海。依山就势、随行生变,错落有致,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一座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建筑群。坐阔于内,独秀于外,不仅因其建筑特色,更因其人文底蕴。

 走进古城堡,徜徉在又长又窄的一条条小巷中,穿行于大小不一、格调迥异的一座座院落中,扑面而来的是浸满了历史故事的沧桑气息。走进这片规模浩大的古建筑群,实际上就是走进一段正在被时光磨损着的历史,走进一段正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之中。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康熙赐名“午亭山村”。因康熙曾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相府”则是指这里的主人陈廷敬曾官至清朝文渊阁大学士,他的学生康熙皇帝在御赐诗中曾有“顾盼一过丞相府”的句子,表达过到这乡间城堡一游的急迫心情。

陈廷敬得中进士后,入仕初期的官职主要是翰林院庶吉士似乎不掌实权,不过是个教师而已。但作为教师的他,所教的学生却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给身为皇帝的康熙当老师,由此身价倍增,对康熙乃至整个朝廷的影响非同小可。 在为皇帝讲学的过程中,陈廷敬的卓越才干和优良品德得以充分展示,康熙对自己的这位老师格外青睐,陈廷敬的官运随即一路飙升,在很短的时间内, 陈廷敬在礼部、工部、吏部,轮流担任3个要害部门的主官,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与器重无与伦比。其间,他“经筵讲官”的身份一直不变,康熙太需要他这样一位“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的老师了。陈廷敬一生在朝为官53年,升迁28次。

皇城相府作为明清时期的礼制性建筑,每一座院落,每一处建筑,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然而,就建筑本身来讲,由于时跨明清两代,故而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内城为明代遗构,主要建有树德院、世德居、御史府等8座大型院落,藏兵洞和七层百尺高的河山楼及春秋阁、文昌阁、陈氏宗祠等,其建筑设计,古朴粗犷,浑厚坚固,给人以奇特的神秘之感。

外城为清代所建,主要建有御书楼、冢宰第、内府、点翰堂、管家院、绣楼、东书院、西花园和望河亭等。其建筑布局沿袭了清代前堂后寝的规则,并在建筑风格上彰显了“正一品光禄大夫”的尊贵,给人以富丽堂皇的印象。 纵观整个皇城相府,粗梁巨椽、亭台楼阁、牌坊石刻、屋宇园林,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穿行其中,高墙漠漠,庭院深深,像入迷宫,若无导游引领,恐怕会找不着北。如此形神俱立的城堡,博大精深的宅院,与其说是官宦人家的豪门显派,还不如说是凝固静默的历史雕塑。

没有陈廷敬,就没有今天的皇城相府。陈廷敬是皇城相府的灵魂。漫步在内府外院,徜徉在亭台楼榭,那一阶一梯、一砖一瓦,呼唤着人们去步量久远的历史;那一书一画、一典一籍,牵动着人们的思绪去追忆深沉的岁月。

C 孔祥熙的宅院 : 同样都是山西晋商老宅大院,凭啥孔祥熙的宅院就与众不同?

民国年间,山西出过不少名人,有文有武。孔祥熙算得上文中的老大。孔祥熙21岁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回国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发展。并和宋家三姐妹之一的大姐宋霭龄结为连理。曾出任民国财长。坊间号称财神爷。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县。他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这个故居是孔祥熙发达以后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山西大院乍一看都大同小异,大红灯笼高高挂。可孔祥熙的宅院却与众不同。难道这就是做财长和那些做商人的区别吗?

孔祥熙少年家道中落,就是曾经有老宅也早卖了,此宅子是后来买的。它是太谷城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中期建筑宅院。宅院坐南朝北,看清楚了,坐南朝北,在山西这个冬季很冷的地方。大门向北是要受冷风的。宅院占地面积6千平方米,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每个院落都挂有名人题书的牌匾。主体建筑斗栱飞椽,雕梁画栋,堆金沥粉。各院之间用过厅相隔,中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洞门相通,相邻的院与院之间的房间与隔墙面,有六角、八角、长方形等各式窗户装饰,造型各异,风格奇特。

中国建筑基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几千年来在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北为正、面南背北、北高南低、阴不压阳的特点,晋商大院也不例外。在几处典型的晋商大院中,均符合坐北向南、北高南低的建筑规律。只有孔祥熙宅院是北向开门,为什么呢?既不是是风水的影响,也不是财力的影响。而是南面有别人家的建筑都堵死了,只能向北面的街道开。所以造就了这一迥异于其他晋商大院的风格。

走进大门,我们很快便步入了正院。迎面是正房,主要是接见重要人物的地方。东西两厅原是内眷所住,后为孔祥熙简介楼,这儿的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孔祥熙照片。正房的外形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造型华丽。踏进正房大门,抬头看去,房顶上几根屋梁闪着耀眼的金光;听导游说:“这些屋梁都是用金箔片镶成的。”

我们来到了三进院。也就是孔祥熙的家眷楼。这院落中的楼房建筑有序,远远望去,仿佛一只美丽的大雁想要展翅高飞。走进细看,二楼上的窗户呈圆形,显得别具一格,别有一番欧洲特有的风味,孔祥熙宅院中的每一件家具,每一座房屋,都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显赫的地位。在这里, 我似乎重温了以前的那段历史,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书房院西便是西花园,建于清咸丰十年院中凿地为池,池中石基上架一木构方形小亭,名“小陶然”,为主体,配以其他景点,具有小桥流水、亭榭湖石的南方园林特色。

许多人都惊诧于山西晋商大院的众多,建筑华美。兼顾实用。当年晋商在发达以后,都爱在故乡置地盖房。既带动了当时的的市场经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文化和精神遗产。

D曹家大院 慈禧太后借晋商巨款不还,弄个这东西抵债,山西太谷商人赚大了

明清500年间,山西晋商众多,曹家是太谷县的首富。太谷的商人们致富后大多在盖房置地。太谷城乡出现了许多深宅大院。民间号称中国的华尔街。而曹家的大院三多堂。是太谷县最富丽堂皇的宅院。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栉比,信步廊厅迂回,举目檐牙高椽,大家富户,气派不凡。除了精美的宅院,三多堂还有让人称奇的民间珍宝,每一件都印正了曹家当年的辉煌,有“皇家看故宫,民间看曹家”之说。

三多堂的镇宅之宝是在“珍宝馆”展出的清宫国宝金火车头钟,重84.50市斤,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行进。金火车头钟来历不凡,原是法兰西进献给乾隆皇帝的贡品,一直珍藏于皇宫之中。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在山西太谷曹家曾借给她一笔巨款,但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却不想因为公开还款损了皇家“脸面”,就把这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赐给了曹家,算是还了借款。它由黄、白、乌三金合制而成,车顶装一个自动报时的白金铃铛,中部装有自动预报天气阴晴变化的晴雨表,车头会在乌金制成的铁轨上有规律地来回开动,有如钟摆,整点一到,车顶白铃铛又会自己摇响,几点几下,准确无误。

曹家大院三多堂是一座城堡式的明清建筑。进得大院,沿着一条60多米长的甬道,甬道将宅院一分为二,南面是外宅,分别为账房院,书房,小戏台院……北面则为家眷居住的内宅,它由东西并列、各自独立又互相连接的三座穿堂深宅楼院组成。主楼均为三层明楼,窗户为拱券形。迷宫般的楼院引领我们走进一院又一院,一进又一进,砖雕门楼、木雕斗拱、花岗岩浮雕护栏、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厅堂过厅厢房,曲径通幽的布局,让人仿佛置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美廊。拂去积尘,看着那些奢华精致的生活用品,闻着那经年不散的书香墨韵,或许你正想象着在时光倒流的历史长河中,昔日富足一方的主人曾演绎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曹家大院整体呈现出一个“寿”字,受到中国传统的道德与建筑礼仪影响,总体布局充满民间吉庆祥和的气氛。而且大院内设佛堂,可看出曹家大院对佛家文化的重视。同时,作为一个整体院落,曹家大院的内部在居室内外的布局中呈现出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   曹家大院的空间布局采用中轴线的对称方式,严格遵循左右均匀以及主次分明的布局方法。从曹家大院的格局和布置方面看,宅院分为内外两部分,整体呈“寿”字形。外宅由东西甬道贯穿,两边分别有神主阁和吉利门,中间镶嵌两个小戏台院。内宅由东西并排、各自独立且互相联通的三座穿堂院组成,即多子院、多福院和多寿院,其中多福院为整个建筑的中心。

甬道上300年来迎来送往的斑驳车辙依稀可见。辛亥革命前后,受新潮思想的影响,曹家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家境富足、走南闯北的曹家人不仅安装了电话和电灯,还买了一辆小汽车,专供股东使用,这给封闭的山西带来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与时尚。有了汽车后,甬道东头的吉利门,便改称为“小汽车门”。

E王家大院:低调奢华的晋商王家大院,完爆网红周家大院,大小不是随便比的

今天是国庆节的第三天。我来到灵石县静升镇时。秋日温煦的阳光已经晒上了屋檐。要不说是国庆黄金周。景区可谓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幽静与空阔。大概是山西离北京天津比较近的吧。操京腔和津腔的游客到处都是。静升镇是汾河一条不大的支流静升河上游的一个一般小镇,如若没有王家大院,这个汾河盆地中的小镇是很难为外界所知的;即便在山西“大院”旅行渐成气候当下。

很难幻想,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中还隐藏着这么一座令人震慑的深宅大院——王家大院。这个被誉为“华夏民居榜第一宅”的古建群,坐落山西省灵石县城东的静升镇,有院子54座、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晋商大院的模范。静升王家源出太原,先祖以佃耕为主,兼营豆腐小业。明代起开端经商,到清康熙初年已成为巨商富户,乾隆年间王家人口已达千余,位列高官者不胜枚举。达到官吏儒商的光辉极点,王氏宗族不惜工本缔造自己奢华的家宅,谱写出我国民居修建史上的鸿篇巨制。

有名的古建学家郑孝燮曾数次到王家大院调查研讨,称王家大院是“国宝、人类之宝、价值连城”,并发出了“百来不厌,百看不厌”的感叹。 王家大院以其高明的修建艺术和文明价值,成为山西省甚至全国的闻名旅行景点。王家大院又有着十分共同的修建风格:错落有致,气势雄伟,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功用完备,基本上承继了我国西周时即已构成的前堂后寝的院子风格装饰高雅,内在丰厚,有用漂亮又兼容南北情调。

王家大院的三雕。“三雕”,即指砖雕、石雕和木雕。在王家大院,三雕饰品随处可见,俯仰皆是,美不胜收。您抬腿迈上的踏跺、门枕石;抬眼所及的门楣、窗棂;前方所视的照壁、瓦当等等都是由石料、木材和砖精美雕琢而成的,可以说,三雕触手可及。三雕工艺精深,涵义丰厚,与院子房子的装备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从亭、台、楼、阁、堂、馆、轩、斋、室、门楼、照壁等的雕琢修建都力求到达“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的绝妙作用,可以说整个修建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处处折射出东方文明的深沉内在,令人拍案叫绝、百看不厌,并且每一处精摹细琢都会让人领会到许许多多的风俗、民意、民意。在大院的任何一处雕琢中,都可闪现出大院主人的良苦用心,展现出他们期盼宗族昌盛、吉利富有的美好愿望,展现出他们对美好日子的寻求。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古建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修建。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奇妙连缀。于形似千人一面中千变万化,在坚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一起,又闪现出了各自杰出的特性风貌。崇宁堡修建群的全体修建与红门堡类似,修建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子布局,全体修建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挺拔,院子参差,古拙粗暴,近于明代风格。

红门堡修建群的全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子外,为适应地势,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金碧辉煌,有的曲幽细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前期,古拙粗放,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模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现在海内外仅有的王氏宗族文明博物馆。

曾到过王家大院数次,每一次都留下深入的形象。站在王家大院,除了近观错落有致的修建、精美绝伦的雕塑和娟秀潇洒的楹联,无妨登上高高的门楼和古朴的城墙,听凭古镇无限风光尽收眼底,领会古代遗珍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和谐一致。

明清晋商存在近五百年,他们凭借自己雄厚的资金和经商智慧,创造了“海内最富”的神话,当他们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时,不惜耗费巨资,买田置地,大兴土木,在全省及全国各地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址、遗迹和众多反映当时历史时代的古代建筑,如众多的商号店铺、城池宅院、庙宇会馆、碑刻楹联、园林关隘等,成为我们寻根祭祖、以古鉴今的最好实例。

中国民居建筑又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商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著名的有祁县乔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等。

山西人经商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晋商就成为国内十大商帮之首,“富可敌国”“汇通天下”“诚信为本”,闻名于世,为近代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间,晋商抓住历史机遇,以雄厚扎实的经营资本,先进开拓的经营理念,诚信为本的商业文化,走遍天下,享誉海内外,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直至辛亥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又轰然倒掉。晋商的成功,令世人钦佩和赞叹;晋商的失败,令世人惋惜和无奈。